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资源调查

  • 基于最大熵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的我国珍稀藏药桃儿七潜在适生区模拟及影响因素分析

    席少阳;陈飞;龚华乾;涂工涵;郭旭东;刘立;晋玲;

    目的 探析当前气候条件下藏药桃儿七潜在适生区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生境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最大熵模型,采用筛选后的物种分布数据与环境因子数据建立物种分布模型,应用因子探测器与交互作用探测器对适生区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将适生区与地表覆盖类型进行叠加分析量化潜在适生区中耕地与林地分布特征。结果 当前气候条件下,海拔、7月份降水量、最暖季度降水量、6月份水蒸气压力、12月份降水量及2月份最高温度是影响桃儿七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桃儿七潜在地理分布范围达1.30×10~6 km~2,考虑到地表覆盖类型,桃儿七实际可能的适生区面积为6.13×10~5 km~2,其中林地面积为4.25×10~5 km~2,耕地面积为1.88×10~5 km~2。林地高适生区主要分布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及西藏自治区林芝市。耕地高适生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定西市、天水市、陇南市,在四川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等地呈零星带状分布。结论 本研究可为桃儿七野生资源保护与种植区优选提供依据。

    2025年07期 v.32;No.372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3K]
  •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山东省黄芩潜在地理分布研究

    吴春潇;王超;孟德新;刘谦;张永清;刘红燕;

    目的 预测黄芩当前及未来在山东的生态适宜性分布,筛选影响其适宜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黄芩野生资源保护和人工种植选址提供参考。方法 以植物黄芩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最大熵(MaxEnt)模型,对84个黄芩样点和48个环境因子进行潜在适生区预测,探讨影响黄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并预测其在2021-2040年、 2041-2060年、 2061-2080年和2081-2100年4种温室气体排放浓度场景(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下的潜在适生区空间分布格局。结果 MaxEnt模型经过特征组合及正则化常数等参数的优化,其预测能力良好(AUC值为0.871)。影响黄芩分布的3个主要环境因子为最暖月最高温度、土壤砾石含量、海拔。当前气候情景下,黄芩主要分布在鲁中南低山丘陵和胶东低山丘陵部分地区,在未来SSP126、SSP245、SSP370、SSP585气候情景下,其适生区面积均呈减少趋势,其中中、高适区面积除在SSP126情景下仍有保留外,其余3种情景下均消失。结论 研究结果可为山东省黄芩资源保护、合理利用及种植布局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07期 v.32;No.372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专题论坛

  • 基于正邪理论探讨自噬在糖尿病心肌病中的作用及中药干预

    张垚;杨梦;俞赟丰;胡志希;

    正邪交争贯穿于糖尿病心肌病(DCM)形成及发展全过程,而自噬是心脏内稳态和功能的主要调节者。基于正邪理论阐释DCM的自噬状态,DCM早期属正虚为主、邪实为辅,中期属正虚邪实,末期属邪实为主、正虚为辅。中医临床以“扶正祛邪”为原则,通过调整正邪平衡恢复机体自噬的动态平衡,并最终达到改善DCM预后的作用。本文以正邪理论为切入点,从宏观和微观角度阐述自噬在DCM发展中的作用,探讨DCM不同分期的中药干预方案,为中医药调控DCM自噬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7期 v.32;No.372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 中医咳嗽病病机规范化研究及其“病机-病证”类目结构初探

    朱思行;严世芸;尚力;杨丽娜;李明;陈丽云;

    目的 探讨咳嗽病病机术语的提取原则和方法及其“病机-病证”类目结构构建中的规范化问题,为咳嗽病病机的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以肺藏象生理功能失常及其病理特征为咳嗽病病机的界定原则,采用本体技术法、文献归纳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借助术语概念,对《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1部分:疾病》和历代中医重要古籍中与咳嗽病病机相关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和提取,并对咳嗽病“病机-病证”类目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结构的构建。结果 初步制定咳嗽病病机术语规范化的提取原则和方法,包括筛选范围、纳入与排除标准等,并对《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1部分:疾病》咳嗽病条目中的内容进行病机术语的界定,划分其术语的层级结构,明确术语的内涵和外延,从而确定术语的类目关系,形成“病机-病证”映射关系的类目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提取历代中医重要古籍中的咳嗽病病机术语,形成中医咳嗽病“病机-病证”类目结构表。结论 在制定中医咳嗽病病机术语规范化的提取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构建的中医咳嗽病“病机-病证”类目结构的研究模型具有系统性、层级关系明确、术语内涵丰富、可延展性等特点,可为病机研究提供范式参考。

    2025年07期 v.32;No.372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9K]

中医药信息学

  • 基于NLRP3/Caspase-1/GSDMD信号通路探讨温和汤治疗热性惊厥药效机制

    余欢;郭文媛;邓羿駃;李鑫;王孟清;帅云飞;

    目的 基于NLRP3/Caspase-1/GSDMD信号通路,通过网络药理学探讨温和汤治疗热性惊厥(FS)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 通过TCMSP、BATMAN-TCM、PubChem数据库及SwissADME平台检索并筛选温和汤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通过GenCards、OMIM、DisGeNET数据库查找FS疾病靶点,将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及其对应的活性成分导入Cytoscape3.7.2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将交集靶点提交至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将交集靶点导入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建立FS大鼠模型,并予4.05、8.1、16.2 g/kg温和汤灌胃,连续21 d,将大鼠置于(45±0.5)℃恒温水浴箱中诱导惊厥发作,记录大鼠惊厥潜伏时间、惊厥持续时间,观察大鼠行为学表现,HE、Nissl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组织形态,DHE荧光探针技术检测海马组织活性氧(ROS)含量,ELISA检测血清三磷酸腺苷(ATP)、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胱天蛋白酶-1(Caspase-1)、Gasdermin D(GSDMD)、白细胞介素(IL)-1β、IL-18含量,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温和汤活性成分98种,相应靶点1 838个,与疾病交集靶点162个,核心成分是β-谷甾醇、槲皮素、木犀草素、反式角鲨烯、谷甾醇、皂角苷等,核心靶点有EGFR、TNF、JUN、MTOR等,主要通过参与调控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线粒体功能与能量代谢等,介导PI3K-Akt信号通路及钙信号通路等抗炎途径发挥抗惊厥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温和汤可延长FS模型大鼠惊厥潜伏时间,缩短惊厥持续时间,降低惊厥级别;改善海马组织病理损伤,修复受损神经元;显著降低血清ROS、Glu、Caspase-1、GSDMD、IL-1β、IL-18含量,显著升高ATP、GABA含量;降低海马组织NLRP3、ASC、pro-Caspase-1、pro-IL-1β、pro-IL-18蛋白表达。结论 温和汤可能通过NLRP3/Caspase-1/GSDMD信号通路干预FS大鼠,抑制细胞焦亡以减轻神经炎症,进而影响神经递质GABA、Glu平衡,从而发挥抗FS、预防脑组织损伤的作用。

    2025年07期 v.32;No.372 2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 基于网络药理学结合动物实验从AMPK信号通路探讨二陈汤加减防治高脂血症痰湿证作用机制

    周琴宜;陶志娟;王萍;程绍民;单思;张璋;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技术,结合动物实验探讨二陈汤加减防治高脂血症痰湿证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筛选二陈汤加减药物活性成分及潜在靶点,通过GeneCards、 DrugBank、DisGeNET、OMIM、TTD数据库检索高脂血症疾病靶点,将药物与疾病靶点取交集,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Cytoscape3.9.1软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以分析关键通路,将药物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制备高脂血症痰湿证大鼠模型并予二陈汤加减干预,计算肝脏指数,检测血脂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二陈汤加减防治高脂血症靶点41个,包括HMGCR、SREBF1、FASN等,涉及AMPK信号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化学致癌-受体激活等。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二陈汤加减可有效调节模型大鼠血脂水平,减少肝脏脂肪蓄积,显著升高肝组织p-AMPK蛋白表达(P<0.05),降低HMGCR、SREBP1c、FAS蛋白表达(P<0.05)。结论 二陈汤加减可能通过激活AMPK/SREBP1c信号通路抑制胆固醇和脂肪酸的合成与吸收,从而改善高脂血症。

    2025年07期 v.32;No.372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3K]
  •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实验验证探讨参芪抑瘤方治疗卵巢癌作用机制

    马兰;杨玉萍;白敏;张治宁;段永强;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参芪抑瘤方治疗卵巢癌的分子机制,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并筛选参芪抑瘤方药物有效成分及其对应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查找卵巢癌疾病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建立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采用低、中、高剂量参芪抑瘤方含药血清干预卵巢癌A2780细胞,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7含量,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磷酸化T218(MDM2)、肿瘤蛋白P53(P53)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I3K、AKT、MDM2、P53 mRNA表达。结果 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槲皮素、β-谷甾醇、山柰酚是参芪抑瘤方治疗卵巢癌的主要活性成分,TP53、AKT1、TNF是核心靶点,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均能较好结合,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是参芪抑瘤方干预卵巢癌的核心通路。细胞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参芪抑瘤方各剂量组细胞上清液TNF-α、IL-17含量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升高(P<0.05),p-PI3K、p-AKT、MDM2蛋白及PI3K、AKT、MDM2、P53 mRNA表达降低(P<0.05),P53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P<0.05),且参芪抑瘤方干预效果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 参芪抑瘤方能有效抑制卵巢癌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AKT-MDM2-P53信号通路活化,降低IL-17、TNF-α含量有关。

    2025年07期 v.32;No.372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8K]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谷世喆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用药特点

    玛章晋;马涵博;曹凤;杨永吉;谢明朗;王朝阳;谷世喆;

    目的 基于多种数据挖掘技术探讨谷世喆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用药特点。方法 收集谷教授2018年1月-2024年9月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部门诊病例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老中医传承研究一体化平台中谷教授专家门诊患者病案资料,并筛选谷教授专著《知针知药》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R Studio 2024.4.3.2进行描述性分析、Apriori关联规则分析,使用SPSS Statistics 27.0进行聚类分析,使用chiplot网站完成药物性味归经可视化,采用Cytoscape3.10.2构建“高频药物关联”网络,结合中医理论进行论述,归纳总结出谷世喆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用药规律及特色。结果 共收集病例63则,涉及处方194首,药物187味,提取频次前30位药物,依次为独活、桑寄生、盐杜仲、炙甘草、川芎、秦艽等。药味以甘、苦、辛最多,药性以温、平为主,归经以肝经、脾经、肺经、肾经、胃经为主。聚类分析得到3类核心药物组,包括独活寄生汤、葛根汤、止痉散、续断丸等。结论 谷教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点在于调养肝肾,温补气血,体现出“气血同调,精血并重”的用药特点。

    2025年07期 v.32;No.372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5K]
  • 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数据挖掘王仲易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用药规律

    范洪伟;李敏;邱小金;吕小琴;常莹;王仲易;

    目的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王仲易教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2022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于王仲易教授门诊治疗抽动障碍且参加真实世界研究的病例,筛选出有效病例诊疗信息,建立数据库。利用Excel2021、R4.4.2、Origin2024、Cytoscape3.9.1软件进行用药频次分析、性味归经分析、功效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及共现网络分析,总结用药规律。结果 共纳入有效处方640首,涉及中药208味。药性以温、凉、平为主,药味以辛、苦、甘为主,药物归经主要归肝经。功效分类以平肝息风药、解表药为主。关联分析得到17条强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得到5类药物组合,共现网络分析得出7个热点中药。结论 综合统计结果分析,钩藤、天麻、石决明、白芍、柴胡、葛根、全蝎是王仲易教授治疗抽动障碍的核心用药。王仲易教授认为,抽动障碍的核心病机为肝风内动,治以平肝息风止痉为主,兼以养心安神、和血疏气。根据临床不同抽动症状,在核心处方基础上加减化裁治疗儿童抽动障碍。

    2025年07期 v.32;No.372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1K]
  • 中医药防治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试验注册现况分析

    钱诗维;梁彪;黄硕;杨忆衡;王振宜;

    目的 通过分析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注册的中医药防治肠易激综合征(IBS)临床试验,探讨其分布特点及发展趋势。方法 检索ChiCTR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5月1日收录的中医药防治IBS相关临床试验,采用SPSS25.0和Excel2021对纳入临床试验特征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 纳入注册临床试验73项,其中预注册65项。研究涉及北京、江苏、广东、上海、四川等14个省级行政区,46家临床试验机构,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注册项数较多(6项,7.89%)。研究经费来源排名前3位依次为地方财政(26项,35.62%)、国家财政(20项,27.40%)、医院资助经费(10项,13.70%)。研究类型以干预性研究为主(68项,93.15%),研究设计以随机平行对照研究为主(64项,87.67%),仅27项研究使用盲法(36.99%)。干预措施主要有针灸、中成药、经方/院内制剂等。结论 该领域临床研究注册项数近年呈逐步增加态势,但存在区域分布不均、盲法使用率偏低、注册资料填报欠规范等问题。

    2025年07期 v.32;No.372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5K]
  • 中医药治疗银屑病临床试验注册现状分析

    杨忆衡;张展;梁彪;钱诗维;倪嘉淳;黄硕;韩昌鹏;王振宜;

    目的 分析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注册的中医药治疗银屑病临床试验项目,为该领域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ChiCTR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6月17日收录的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相关临床试验研究,采用Excel2019及GraphPad Prism 9.0整理并分析纳入注册临床试验的一般性特征。结果 纳入中医药注册试验65项,其中预注册58项(89.23%),通过伦理审查55项(84.62%)。广东、北京和上海临床试验注册总数最多,共51项(78.46%),注册项目最多的单位是广东省中医院(19项)。研究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和国家财政,共47项(72.31%)。临床注册项目以干预性研究为主(56项),46项随机平行对照研究,23项使用盲法,48项研究采集标本。40项单中心临床试验,纳入总样本量17 695。干预措施主要为口服经方/院内制剂及外用药液/浴、药膏。结局指标主要为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结论 我国中医药治疗银屑病临床试验注册项数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总数仍偏少,且存在地区分布不均衡及研究差异性、注册信息不完善等情况。

    2025年07期 v.32;No.372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实验研究

  • 基于EP3-HCN1通路探讨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后尿失禁大鼠的效应机制

    张静;梁彤;韩润霞;韦玲;

    目的 基于EP3-HCN1通路探究电针治疗骶上脊髓损伤后尿失禁大鼠的效应机制。方法 48只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假手术组12只,造模组36只制备骶上脊髓损伤后尿失禁大鼠模型,成模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和电针+E-前列腺素3受体(EP3)激动剂组,每组11只。电针组刺激“关元”“中极”“三阴交”,电针+EP3激动剂组在电针前尾静脉注射EP3激动剂硫前列酮,每日1次,连续7 d。检测尿流动力学指标,HE染色观察膀胱组织形态,Western blot和RT-qPCR分别检测膀胱组织c-Kit、EP3及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通道蛋白(HCN)1蛋白和mRNA表达,免疫荧光检测膀胱组织c-Kit、EP3、HCN1阳性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膀胱基础压力、漏尿点压升高(P<0.01),膀胱最大容量和顺应性降低(P<0.01);膀胱组织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出现炎性细胞浸润,组织水肿、出血等病理现象;膀胱组织c-Kit、EP3、HCN1蛋白及mRNA表达均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膀胱基础压力、漏尿点压降低(P<0.01),膀胱最大容量和顺应性升高(P<0.05,P<0.01);膀胱组织形态相对正常;膀胱组织c-Kit、EP3、HCN1蛋白和mRNA表达均降低(P<0.05,P<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EP3激动剂组大鼠膀胱基础压力、漏尿点压升高(P<0.05,P<0.01),膀胱最大容量和顺应性降低(P<0.05,P<0.01);膀胱组织病理损伤加重;膀胱组织c-Kit、EP3、HCN1蛋白和mRNA表达均升高(P<0.05,P<0.01)。结论 电针“中极”“关元”“三阴交”通过抑制EP3-HCN1通路激活缓解膀胱逼尿肌过度收缩,从而改善大鼠骶上脊髓损伤后尿失禁症状。

    2025年07期 v.32;No.372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3K]
  • 基于PERK/ATF4信号通路探讨益气活血化浊解毒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影响

    许甜甜;田晔;王仕铎;张佳运;刘启明;张哲;李希;田军彪;

    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化浊解毒方调控内质网应激PERK/ATF4信号通路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中药组和依达拉奉组,每组12只,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造模后24 h给药,依达拉奉组予1.4 mg/mL依达拉奉注射液腹腔注射,中药组予益气活血化浊解毒方药液55 g/(kg·d)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2次,连续3 d。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缺血再灌注区脑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缺血再灌注区脑组织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转录激活因子(ATF)4阳性表达,RT-PCR检测缺血再灌注区脑组织GRP78、PERK、ATF4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缺血再灌注区脑组织GRP78、PERK、ATF4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升高,脑梗死体积增加,缺血再灌注区脑组织神经元数目减少,排列松散,胞核固缩,GRP78、PERK、ATF4 mRNA及蛋白表达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依达拉奉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脑梗死体积减少,缺血再灌注区脑组织神经元数目增加,排列较整齐,胞核固缩减轻,GRP78、PERK、ATF4 mRNA及蛋白表达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依达拉奉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活血化浊解毒方可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PERK/ATF4信号通路活性,减轻内质网应激有关。

    2025年07期 v.32;No.372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 红萸饮对炎症性肠病小鼠血清氨基酸代谢轮廓的影响

    麻凯;胡聪;尹璐;李轶琨;翁飞飏;姚一博;王琛;

    目的 基于血清氨基酸代谢探讨红萸饮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5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吡啶(SASP)组及红萸饮低、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连续7 d自由饮用3%葡聚糖硫酸钠溶液建立IBD模型,SASP组予SASP溶液200 mg/kg灌胃,红萸饮低、高剂量组分别予红萸饮冻干粉溶液0.5、2.0 g/kg灌胃,连续11 d。观察小鼠一般状况并记录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处死小鼠后测量结肠长度,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17含量,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形态,阿利新蓝染色评估肠上皮杯状细胞分泌黏蛋白水平。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及多元统计方法分析对照组、模型组和红萸饮高剂量组小鼠血清氨基酸代谢轮廓,筛选差异氨基酸。使用MetaboAnalyst 5.0对差异氨基酸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DAI评分明显升高(P<0.001),结肠长度明显缩短(P<0.001),血清TNF-α、IL-1β、IL-17含量明显升高(P<0.001);结肠组织广泛溃疡,黏膜上皮及肠隐窝结构消失,可见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肠黏膜充血水肿,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增生,结肠杯状细胞数量及黏蛋白分泌减少。与模型组比较,红萸饮高剂量组小鼠DAI评分明显降低(P<0.001),SASP组和红萸饮低、高剂量组结肠长度明显增加(P<0.05,P<0.001),血清TNF-α、IL-1β、IL-17含量明显降低(P<0.001);结肠绒毛较完整,腺体清晰、排列较整齐,肠隐窝分支明显,未见明显水肿,结肠杯状细胞数量及黏蛋白分泌增加。血清代谢组学筛选出7个IBD小鼠潜在生物标志物,分别为色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缬氨酸、组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筛选出2个红萸饮治疗IBD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分别为缬氨酸、酪氨酸。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差异氨基酸主要涉及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组氨酸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红萸饮高剂量组差异氨基酸主要涉及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及精氨酸生物合成。结论 红萸饮可改善IBD小鼠肠上皮损伤、炎性细胞浸润,保护肠黏膜屏障完整性,可能与调节体内氨基酸代谢有关。

    2025年07期 v.32;No.372 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5K]
  • 化瘀消痞汤调控HIF-1α/VEGF信号通路对AGS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

    郭崇元;魏娜;白敏;公艳霞;李卫强;卢海瑞;安耀荣;段永强;

    目的 观察化瘀消痞汤对人胃腺癌AGS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AGS细胞分为空白组、抑制剂组和化瘀消痞汤高、中、低剂量组,空白组用15%对照血清培养,抑制剂组加10μmol/L缺氧诱导因子(HIF)-1α抑制剂培养,化瘀消痞汤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用12%、6%、3%含药血清培养。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表达,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HIF-1α、环氧化酶-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R2、MMP-2、MMP-9 mRNA和HIF-1α、COX-2、VEGF、VEGFR2蛋白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抑制剂组和化瘀消痞汤各剂量组细胞存活率、迁移率明显降低(P<0.05),抑制剂组和化瘀消痞汤高、中剂量组PCNA、MMP-2、MMP-9表达明显降低(P<0.05),HIF-1α、COX-2、VEGF、VEGFR2、MMP-2、MMP-9 mRNA和HIF-1α、COX-2、VEGF、VEGFR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化瘀消痞汤能抑制AGS细胞增殖和迁移,其机制与调控HIF-1α/VEGF信号通路关键分子表达有关。

    2025年07期 v.32;No.372 97-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 基于Keap1/Nrf2信号通路研究血府逐瘀汤对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模型大鼠氧化应激损伤的干预机制

    匡慧芳;李静;田朋;苏畅;刘祎;王明韵;张秋雁;

    目的 基于Keap1/Nrf2信号通路探讨血府逐瘀汤对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模型大鼠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血府逐瘀汤组和曲美他嗪组,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建立冠心病心血瘀阻证大鼠模型。血府逐瘀汤组和曲美他嗪组分别予14.04 g/kg、5.4 mg/kg相应药物灌胃,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连续14 d。观察大鼠一般状态,记录体质量、采集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ELISA检测血清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Kelch样ECH关联蛋白1(Keap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醌氧化还原酶1(NQO1)蛋白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精神萎靡,活动减少,皮毛枯黯,爪甲紫黯,体质量显著减少(P<0.01);心电图Ⅱ导联ST段显著抬高,LVEF、LVFS显著降低,LVIDd、LVIDs显著升高(P<0.01);心肌细胞严重变性、坏死,横纹结构消失,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血清MDA含量显著增加,SOD、GSH-Px活性及T-AOC显著降低(P<0.01);心肌组织Keap1、Nrf2阳性表达显著升高,HO-1、NQO1阳性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血府逐瘀汤组和曲美他嗪组大鼠精神好转,活动增加,皮毛光泽,爪甲红润,体质量显著增加(P<0.01);心电图ST段均不同程度降低,LVEF、LVFS显著升高,LVIDd、LVIDs显著降低(P<0.01);大量心肌细胞存活,心肌纤维排列相对规整,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血清MDA含量显著降低,SOD、GSH-Px活性及T-AOC显著升高(P<0.01);心肌组织Keap1阳性表达显著降低,Nrf2、HO-1、NQO1阳性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 血府逐瘀汤可能通过激活Keap1/Nrf2信号通路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改善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模型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和结构损伤,促进心功能恢复。

    2025年07期 v.32;No.372 104-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 基于Mincle/Syk/NF-κB信号通路探究甘草泻心衍生方治疗IgA肾病大鼠作用机制

    吕笑;王琛;

    目的 基于Mincle/Syk/NF-κB信号通路探讨甘草泻心衍生方治疗IgA肾病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牛血清白蛋白灌胃+四氯化碳皮下注射+脂多糖尾静脉注射制备IgA肾病大鼠模型,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氯沙坦钾组和甘草泻心组,每组10只,另设对照组9只。造模成功后氯沙坦钾组予氯沙坦钾药液、甘草泻心组予甘草泻心衍生方药液灌胃,干预8周后,生化分析法检测大鼠尿红细胞数、24 h尿蛋白定量(24 hUTP)及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含量,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肾组织IgA沉积情况,HE染色、PAS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形态及纤维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巨噬细胞诱导的C型凝集素(Mincle)、脾酪氨酸激酶(Syk)、核因子-κB(NF-κB)p65、白细胞介素(IL)-6、IL-1β、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毛发枯槁,进食饮水量减少,精神欠佳,体质量下降,尿红细胞数、24 hUTP明显增加(P<0.01),SCr、BUN含量明显升高(P<0.05),肾组织IgA沉积明显增加(P<0.01),肾小球结构紊乱,肾小管扩张,炎性细胞浸润明显,系膜细胞增生,胶原纤维沉积增多,肾组织Mincle、Syk、NF-κBp65、IL-6、IL-1β、IP-10、MCP-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氯沙坦钾组和甘草泻心组大鼠精神状态、进食饮水量改善,体质量增加,尿红细胞数、24 hUTP明显减少(P<0.05,P<0.01),SCr、BUN含量降低,肾组织IgA沉积明显减少(P<0.05),肾小球、肾小管结构好转,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减轻,胶原纤维沉积减少,肾组织Mincle、Syk、NF-κBp65、IL-6、IL-1β、IP-10、MCP-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 甘草泻心衍生方可能通过调控Mincle/Syk/NF-κB信号通路改善IgA肾病大鼠免疫屏障,抑制炎症因子释放,从而发挥延缓IgA肾病发展的作用。

    2025年07期 v.32;No.372 11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6K]
  • 祛寒逐风合剂调控NDRG2/JAK2/STAT3信号通路对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苏小军;朱文菊;郭影;王欢;何倩;张志明;田雪梅;沈海丽;马骏;包强;

    目的 基于NDRG2/JAK2/STAT3信号通路探讨祛寒逐风合剂对类风湿关节炎成纤维样滑膜细胞(RA-FLS)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RA-FLS,将细胞分为:(1)空白血清组、甲氨蝶呤组和祛寒逐风合剂低、中、高剂量组;(2)空白血清组、AG490组和祛寒逐风合剂低、中、高剂量组。采用不同浓度含药血清干预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RT-qPCR检测细胞Bax、Bcl-2、Caspace-3、Caspace-9、N-myc下游调控基因2(NDRG2)、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m 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Bax、Bcl-2、Caspace-3、Caspace-9、NDRG2、JAK2、STAT3、p-JAK2、p-STAT3蛋白表达。结果 与空白血清组比较,甲氨蝶呤组和祛寒逐风合剂各剂量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1),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1),Bax、Caspase-9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Bcl-2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甲氨蝶呤组和祛寒逐风合剂中、高剂量组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空白血清组比较,祛寒逐风合剂各剂量组NDRG2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AG490组和祛寒逐风合剂中、高剂量组JAK2、STAT3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p-JAK2、p-STAT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 祛寒逐风合剂可通过调节NDRG2/JAK2/STAT3信号通路活性调控RA-FLS增殖和凋亡,发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

    2025年07期 v.32;No.372 119-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中药研究与开发

  • 强身口服液指纹图谱研究及质量标志物预测

    杨鑫;刘艳梅;张妍;肖小武;洪挺;

    目的 建立强身口服液指纹图谱,结合网络药理学对其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方法 采用HPLCELSD建立强身口服液的指纹图谱,指认共有峰,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其作用靶点和相关通路,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分析强身口服液的质量标志物。结果 建立了强身口服液HPLC指纹图谱,确定20个共有峰,归属全部处方药味,通过对照品指认其中13个色谱峰。相似度评价显示,19批强身口服液相似度为0~0.995。网络药理学分析提示13个成分作用于关键靶点45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151条通路,通过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预测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f、人参皂苷Rb1、黄芪甲苷、人参皂苷Rd、人参皂苷Rb2、黄芪皂苷Ⅱ、黄芪皂苷Ⅰ、五味子醇甲、人参三醇为强身口服液的质量标志物。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强身口服液指纹图谱,初步预测其质量标志物,可为其质量标准建立和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2025年07期 v.32;No.372 127-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0K]

临床研究

  • 基于脉图参数的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风险预测机器学习模型构建及分析

    王斯曼;张梦楚;李文;许艾;尧明慧;徐璡;郭睿;王忆勤;燕海霞;

    目的 基于脉图参数,应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LVH)风险预测模型,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7月-2021年5月、2023年7月-2024年7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295例,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将患者分为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组(LVH组)和原发性高血压无左心室肥厚组(无LVH组)。采集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生化指标,并应用SMART-Ⅰ型中医脉象数字化分析仪检测脉图参数。基于决策树、支持向量机、极端梯度提升模型算法构建临床预测模型。分别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分析从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预测能力等方面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基于SHAP算法解释各预测因素对原发性高血压伴LVH风险发生的影响。结果 与无LVH组比较,LVH组体质量指数降低,男性比例、饮酒者、吸烟者比例降低(P<0.05);LVH组室壁增厚、左心室内径增大、左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无LVH组升高(P<0.05);LVH组左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左颈总动脉抵抗力指数、血清尿酸、血清肌酐较无LVH组降低(P<0.05)。LVH组脉图参数T4、T、W1、W2、H3/H1及H4/H1较无LVH组升高(P<0.05)。3类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7、0.962、0.873,表明该模型区分度较好,具有一定的诊断效能。校正曲线提示模型预测准确度一般;临床决策曲线显示,XGBoost模型具有更高净效益。结论 基于脉图参数和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可解释性模型可以作为预测原发性高血压伴LVH风险的可靠工具。

    2025年07期 v.32;No.372 134-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 七芍活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临床研究

    冯亚娣;张世民;王国军;靳蛟;林海;时福东;陈春;

    目的 观察七芍活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口服七芍活血方,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均连续治疗3周,并于治疗后1、3个月进行随访。评价2组治疗后3个月临床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1、3周,治疗后1、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3周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中切、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记录2组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39/40),对照组为87.5%(35/40),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1、3周及治疗后1、3个月,VAS评分、OD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JOA评分、SF-36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评分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3周血液高切、中切、低切黏度及PV、FIB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七芍活血方可显著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良好。

    2025年07期 v.32;No.372 14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4K]
  •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RNF180/Septin9基因甲基化相关性研究

    白欣;郭宵飞;许爱丽;张奕萌;王源;白建琦;张平;

    目的 探讨慢性胃炎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RNF180/Septin9基因甲基化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信息系统检索2022年3月-2024年7月确诊为慢性胃炎的住院病例,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病理结果、RNF180/Septin9基因甲基化检测结果等信息。根据病例筛选标准最终收集慢性胃炎患者441例,分为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阻证、胃阴不足证5种证型,通过SPSS25.0分析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RNF180/Septin9基因甲基化的相关性。结果 441例慢性胃炎患者以脾胃湿热证居多;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性别、烟酒史及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络瘀阻证的RNF180/Septin9基因甲基化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与RNF180/Septin9基因甲基化呈正相关(P<0.05),其中胃络瘀阻证的相关性尤为显著(P<0.01)。结论 慢性胃炎患者脾胃湿热证及胃络瘀阻证与RNF180/Septin9基因甲基化呈正相关关系,瘀血、湿邪等病理产物可提高“炎-癌”转变风险,其预后较其他证型差,应及时干预,定期检查,实现早诊早治。

    2025年07期 v.32;No.372 148-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8K]
  • 中医望诊与冠心病症状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尚宝令;吴蓝;孙海娇;邹旭;季卫强;

    目的 探讨中医望诊与冠心病症状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广东省中医院冠心病及非冠心病受试者共336例,自拟中医望诊评分标准,收集中医望诊信息及相关症状体征,探讨中医望诊与年龄、症状、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 耳褶心征、鼻褶心征、扑克脸、舌下络脉、中医综合望诊阳性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升高(P<0.05);手诊、脉诊、眉间竖纹、舌苔腻、舌质黯各阳性与阴性组在不同年龄的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诊、耳褶心征、扑克脸、脉诊、舌质黯及中医综合望诊阳性组较阴性组更易出现胸痛(P<0.05);随着积分增加,胸痛出现的比例增加。耳褶心征阳性组较阴性组更易出现心悸(P<0.05);扑克脸、脉诊阳性组较阴性组更易出现头晕(P<0.05);中医望诊阳性组主要中医证型为阳气亏虚兼痰湿瘀阻证。结论 冠心病中医望诊阳性者较阴性者更易出现胸痛、心悸、头晕,多表现为阳气亏虚兼痰湿瘀阻证。

    2025年07期 v.32;No.372 155-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经验交流

  • 从“土壅木郁”探讨反流性咽喉炎病机演变及分期论治

    刘卓颖;鲜馨蕾;刘昱辛;徐春英;

    反流性咽喉炎(LPR)的发生发展与脾、胃、肝、肺之气机升降变化密切相关。笔者认为,“土壅木郁”是LPR的发病关键,据此可将疾病分为3个时期进行论治。初期以脾清不升、胃浊难降、升降失常为主,治宜调脾和胃、升清降浊,常用六君子汤加减;中期之始以土壅木郁、气机涩滞、冲逆咽喉为主,治宜疏木达土、调畅气机,常用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或柴胡疏肝散加减;中期之末以木郁化火、横逆犯土、上炎刑金为主,治宜辛开苦降、清肝和胃,常用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加减;后期以脾胃亏虚、土不生金、金破不鸣为主,治宜培土生金、养咽利喉,常用麦门冬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以期为中医药治疗LPR提供理论依据,拓宽辨治思路,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

    2025年07期 v.32;No.372 16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 基于“脑-心-肾-精室”轴论治冠心病合并勃起功能障碍

    骆第铖;潘丽萍;王浩;刘洋;李云智;张继伟;刘胜京;郭军;

    基于“脑-心-肾-精室”轴理论认识冠心病(CHD)合并勃起功能障碍(ED)的发病机理,认为“脑-心-肾-精室”轴功能失常与CHD合并ED的发生关系密切,其中肾虚是发病始动因素;心脑失调,神失清明是发病关键;精室失用是发病重要环节。在“脑-心-肾-精室”轴用药观的指导下针对脑、心、肾、精室各部分别以角药肉苁蓉-熟地黄-菟丝子补肾培元,固本调精;丹参-川芎-五味子畅达心脑,宁心安神;川牛膝-蜈蚣-鸡血藤调复精室,濡筋振痿。临证时整体用药,使脑、心、肾同调与精室同治同时进行,并结合患者具体症状灵活加减药物而增强CHD合并ED患者疗效。

    2025年07期 v.32;No.372 167-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8K]
  • 从“热毒”论治肿瘤相关性失眠

    屈重阳;李英华;段淑珍;马荣;田春芳;刘敏;郭媛媛;殷宏振;胡少博;李杰;

    肿瘤相关性失眠是继发于肿瘤疾病且与肿瘤疾病本身相关或与肿瘤治疗相关的失眠,是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结合肿瘤相关性失眠独特的“热毒内郁”病机,重清热、强攻毒、理气机、辅正气是其重要治法。本文从该病的研究现状、病因病机、治疗原则进行阐释,以期为中医辨治肿瘤相关性失眠提供思路和方法。

    2025年07期 v.32;No.372 172-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2K]
  • 基于“火与元气不两立”探讨Ⅳ型心肾综合征分期辨治

    杨运劼;丘余良;李鹏飞;阮诗玮;王建挺;

    型心肾综合征(CRS)是慢性肾脏病基础上继发心脏结构损伤和/或功能下降的一种CRS亚型,临床多表现为乏力、喘憋、浮肿、尿少、夜间难以平卧,符合“元气虚,阴火盛”特征。李东垣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强调元气与阴火存在“此消彼长、此长彼消”关系。从该理论出发,认为Ⅳ型CRS发生发展与元气和阴火的盛衰变化契合。据此,归纳Ⅳ型CRS的核心病机为“气火失衡”,其中“元气亏虚”为病机之本,多责之“心、脾、肾受损”,“阴火亢盛”为病机之变。临证治宜助元气、伐阴火,主张根据元气与阴火变化特点进行分期辨治。病发早期,元气生发无根,阴火始生,治宜固元气生发之根,扼阴火萌发之芽;病变中期,元气生化乏源,阴火独亢,治宜培元气生化之源,斩阴火亢腾之势;病入晚期,元气涣散失守,阴火无制,治宜坚元气凝聚之基,遏阴火窜逆之变。

    2025年07期 v.32;No.372 176-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综述

  •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医药科研中的应用前景与问题思考

    黄天爱;徐刚;杨华元;唐文超;

    生成式人工智能(GAI)技术快速发展,其在中医药科研领域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探讨GAI在中医药科研中的应用前景,分析其在中医临床科研、中医智能设备研发及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具体应用场景,梳理目前研究及应用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数理逻辑严谨性不足、缺乏高质量临床数据及交叉复合人才短缺等。提出构建中医知识图谱、规范中医药数据采集、增加客观测量和评价、培养中医背景的人工智能人才等解决思路,为基于GAI的中医药客观化和智能化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进一步提升中医药临床疗效及质量。

    2025年07期 v.32;No.372 180-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9K]
  • 针刺治疗脑卒中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柯超;单生涛;谢峥嵘;孙萌梓;祝卫国;胡泽澧;石文英;章薇;

    脑卒中因其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和复发率,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脑卒中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及临床早期干预和个体化康复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介绍5类常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包括脑血氧代谢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波谱成像、扩散磁共振成像、磁共振灌注成像、结构磁共振成像在针刺治疗脑卒中的应用,从功能、代谢、结构、血流方面为针刺治疗脑卒中的多靶点作用及有效性验证提供依据。

    2025年07期 v.32;No.372 187-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 中药复方干预抽动障碍实验研究进展

    钟佳霖;张茂福;高旅;冯鹏;尚菁;史正刚;

    抽动障碍是具有复杂病因和多样表型的慢性神经精神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明显升高趋势。多数学者认为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回路及其相互连接的大脑区域异常与抽动障碍发病密切相关。中药干预抽动障碍具有多靶点、多机制及整体性等特点,研究应用前景较好。本文梳理近年中药复方干预抽动障碍实验研究显示,中药复方可通过调控神经递质、炎症反应、免疫功能及“菌群-肠-脑轴”等途径减轻神经细胞损伤,进而改善及防治抽动障碍,可为抽动障碍的新药研发及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2025年07期 v.32;No.372 19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 下载本期数据